在许多人的记忆中,公交车曾是城市出行的。但如今,它似乎正被时代的洪流边缘化。
一、公交车的运营现状
你有多久没有坐过公交车了?你是否思考过,曾经风靡一时的公交车,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?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公交车这个昔日城市出行的“主力军”,如今却面临着的挑战。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城市公交总亏损超过2000亿元,这一数字触目惊心,让人不禁要问:公交车,这个曾经的“城市动脉”,究竟怎么了?
回望过去,公交车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。在那个公共交通选择有限的年代,公交车以其低廉的票价和广泛的覆盖范围,成为了大众出行的。无论是清晨的上班族,还是背着书包的学生,亦或是外出购物的居民,公交车都承载着他们的出行需求。那时的公交车,不仅是出行工具,更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,是流动的名片,展现着城市的风貌。
然而,时过境迁,如今的公交车却面临着的困境。以某公交集团为例,2024年营业收入合计为2.28亿元,但运营成本却高达28.72亿元,即便算上政府的巨额补贴,仍旧亏损接近5000万元。国内公交车的现状是单位里程成本远高于票价收入,所以跑得越多,亏得就越多。这样的数据,让人不得不正视公交车的生存危机。
二、公交公司亏损的原因剖析
1.外部竞争激烈:从客流量来看,形势不容乐观。2014年到2024年这十年间,全国城市公交车客运量从781.88亿人次下降到了386.7亿人次,减少了一半以上。越来越多的乘客选择其他出行方式,公交车不再是出行的。
公交车的困境,并非一朝一夕形成。,公共交通多元化带来了冲击。随着地铁网络的不断完善,地铁以其速度快、准点率高、运量大的优势,让公交车在速度和准点率上相形见绌。同时,共享(电)单车的出现解决了人们出行“一”的难题,私家车保有量不断增加,网约车也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了乘客与司机的快速匹配,且逐渐亲民。这些多元化的出行方式,更是让公交车的市场份额被进一步挤压。
2.内部经营问题:公交车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。长期以来,一些国营公交公司习惯了依靠补贴运营,经营思路老化,缺乏上进心。没有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线路和服务,使得路线设置不合理、准点率低、速度慢、服务不到位等,导致乘客体验感越来越差。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百度地图于2024年10月17日联合发布的《2024年度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》中北京的数据为例,高峰时段公交车频繁停靠,平均车速跌23.7km/h,比北京二环路限速慢了近3倍,北京58.3%的跨区上班族每天在公交上平均耗时86分钟,报告中单程平均通勤耗时超90分钟的6个超长通勤流向均集中在北京(如房山西城、廊坊三河北京朝阳等),这样的出行体验使得很多人宁愿选择其他出行方式,也不愿意乘坐公交车。
3.票价因素考量:相较于手机等电子产品迅速与世界接轨,我国公交票价却远低于国际水平。财政部报告显示,公交年均亏损数额巨大,可票价却长期维持在低位。按照人民币换算10内起步票价,公交不超过2元,韩国公交约8.7元(1650韩元),而日本公交约11.5元(230日元)。这也使得公交公司在收入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,在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,票价难以覆盖成本,进一步加剧了亏损状况。公交公司并非不懂商业逻辑,而是政府定下了公益性定位、不涨价、服务有标准的铁律,公交车用财政补贴织就了一张普惠网络。
4.财政补贴减少:公交车的公益性定位也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。每辆公交车年均亏损高达23万元,全国各地财政一年要补贴两千亿元,财政补贴成为维持运营的重要支撑。但随着地方财政的吃紧,补贴缩水成为不争的事实。以湖北某市为例,公交补贴从2019年的3200万元锐减去年的830万元。这样的财政压力,让公交车的运营更加艰难。
三、公交停运事件与反思
近几年,公交停运事件在全国各地频繁上演。9月底,广西桂林荔浦市的三家公交公司同时宣布停运;10月9日,甘肃白银市的公交也停运了。停运的原因基本上都是财政补贴不到位,工资拖欠了几个月。但有意思的是,只要一停运,问题立即就能得到解决。比如甘肃白银市公交公司的司机王先生,在停运当天晚上6点就收到了3个月工资。
然而,这种“一停就解决”的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公交公司亏损严重、负债高、客流量下降等问题依然存在。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,公交车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?是因为外部竞争太激烈,还是因为自身经营不善?
四、公交车的价值与民生属性
尽管公交车面临着诸多困境,但它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民生属性。公交车是城市的基础服务设施,对于很多老年人、学生和低收入人群来说,它是主要的出行工具。以河北邯郸33路公交为例,它载着古稀菜农跑80分钟进城,单程仅1元钱,菜篮子占座也不收费,这些老人的背后是2.07亿农户的生存图景。他们依靠公交车进城卖菜,赚取辛苦钱。
五、公交车的破局之路
1.拓展副业:为了“活下去”,很多城市的公交公司都在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。安徽亳州、江苏无锡等地推出“公交婚车”等业务,浙江绍兴推出油菜花专线、乡村旅游专线,郑州、南京、成都等多地公交公司探索“公交+物流”业务,白天载客,晚上拉货。还有杭州开出了夜间巴士,深圳也在公交车上卖起了早餐饮料。安徽亳州公交集团在20232025年期间,多元化收入连续三年维持在集团总营收占比的40%50%之间。这些创新举措不仅合理利用了公交资源,还为公交公司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。
2.提升服务质量:公交车的未来究竟在哪里?公交想要挽回用户走出困境,提升效率和服务水平是关键。一方面,可以通过优化线路,根据乘客的需求和出行规律,合理调整线路和发车间隔时间,提高准点率。
3.定制化业务:另一方面,可以通过大力拓展新业务,增加收入来源。挖掘自身的文化价值,通过与当地政府、文化机构合作,利用车身涂装、内饰设计等手段传播城市历史文化、经典文化和非遗技艺。同时,根据不同乘客群体的需求,开展定制化业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比如开设婚庆主题巴士、浪漫巴士等,为市民提供独特的出行体验。还可以开通快递运输业务,打通乡村“一”,满足农村地区的物流需求。
4.政策支持:公交车作为城市的基础服务设施,承载着无数人的出行梦想和生活重量。它不仅是出行的工具,更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和民生保障的重要一环。虽然它目前面临着诸多困境,但我们不能让它就这样被时代抛弃。公交公司可以积极与政府沟通,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。比如开发维修业务,获得政府订单;成立旅游公司,开发旅游专线等。我们应该看到公交车的民生价值,支持公交公司积极探索破局之路。
六、结语
下次等公交时,不妨看看身边提菜篮子的老人、背书包的学生、扛工具箱的工人。这辆亏损2000亿的“民生专车”,正载着无数人的生活梦想前行。公交车不是被时代抛弃的老古董,而是城市发展中该被善待的“毛细血管”。因为每辆准点抵达的公交车,都是城市写给普通人的“情书”。
让我们共同期待公交车的未来能够更加美好,继续在城市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,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温暖。
来源:《人民公交》记者 董喆
本文转自人民公交
说明:本网站发布内容和图片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归原作者所有,不为商业用途,如有侵权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删除。
下一条 : 王小磊:数字化转型激发公交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