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我们
  1. 客服热线:
    400-0531-701
  2. 联系地址:
    济南市华阳路67-1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新商务港2号楼1单元5层

客流下降背景下的公交如何提速提效——以北京为例

发布时间::2025-11-10

摘要:本文以北京为例,从公交专用道的设置、公交快线的走向与停靠站选取、公交站点的规划与停车线布置三方面展开,进一步完善行业规范,提升站台乘降效率,进而提升站台能力,提高公交运行效率。

关键词:公交专用道公交快线公交站点规划数据分析

引言:

随着人们出行方式的多元化发展,公交客流不断下降。出行时间是决定出行方式的终决定因素之一,而目前公交平均旅速普遍偏慢。2024年度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[1]2024年北京市地面公交准点率约为 56.8%,比上年减少2.5个百分点,综合出行时间指数4.17分钟/,比上年增加3.2%。公交行业应进行改革以提高运行效率,设置公交专用道是保证公交优先的重要举措;开设公交快线可大幅缩短出行时间,提高公交出行竞争力;公交站点承担客流集散功能,且高峰期站台较为繁忙,提高站台能力是提高运营效率的关键。本文将以北京为例,围绕城市环路和快速路建设展开,从公交专用道的设置、公交快线的走向与停靠站选取、公交站点的规划与各线停靠顺序三方面展开,进一步完善行业规范,达到提高公交运营效率、提高公交可靠性的目的。

在公交专用道的设置方面,目前北京、上海等城市早已依托主干道路建成了成体系的公交专用道网络,并进入了后期的专用道调整阶段[2][3]。但绝大多数城市的公交专用道建设仍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[4]。随着人们出行方式的多元化,许多城市地面公交出行分担率逐渐下降,导致公交专用道的利用率不高,北京、上海等城市正在逐步取消公交专用道或调整公交专用道使用时间。本文将结合目前我国公交运营的基本情况,完善公交专用道的设立和使用条件相关理论,使其能更好的适应当前的情况,既保证公交的优先通行,又能保证社会车辆的通行效率。

在公交快线的走向与停靠站选取方面,学者们展开了广泛研究。万云鹏通过分析公交站点的客流集散量、潜在客流集散量来进行大站快车站点选取[5]。朱宏、谢云侠等研究了快速公交站点的步行吸引范围,发现距离站点630~800m之间的出行者选择在公交站点乘车的可能性较小[6]高于指出南京公交大站快车因站点位置和站距等问题走向没落[7]。综上所述,公交快线的站点选取极为重要,目前距离站点630~800m之间的乘客乘车不便。本文将结合站点的通达度理论浅谈公交快线的走向及停靠站选取,以北京市的一些典型快线为例具体说明。

在公交站点的规划方面,学者们的研究侧重于站距控制和站点位置选取,鲜有涉及站台的停车规划方法。目前北京公交的站台基本均实行了按停靠,但许多中小型城市近两年刚刚实行甚仍未实行,本文将基于站台各条线路的客流量及客流构成、发车间隔、线路定位等各种指标,并以北京市和石家庄市的一些站台为例,详细给出公交站台的停车线画法,同时将指出现阶段的一些问题,助力公交站台乘降效率的提升,为各城市的公交企业提供参考。

1. 公交专用道的开设条件及其优化方向

1.1 公交专用道的开设条件

结合《城市道路设计手册》(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,1998)中信号控制与车道运能的相关研究[8],当交叉口某方向绿信比(绿灯时长占信号周期的比例)为45%时,小客车单车道通行能力可达440 pcu/hpcu为标准小客车当量)。若以小客车定员4人、高峰时段满载率 60%为测算参数,其小时客运量为440*4 * 60% = 1056人次/h。对于常规公交车或大客车,单车道通行能力为290/h。若按定员80人、高峰时段满载率60%核算,公交车单车客运量为80*60%=48人次/辆。此时,公共汽车需达到的小时班次阈值为:小客车小时客运量/公交车单车客运量=22班次/h

考虑到公交运营的实际弹性,当公交车高峰小时车次达到20班次时,其客运效率已接近小客车单车道水平,具备公交专用道的基础开设条件,达成道路资源的配置目标,此时可以考虑将一条车道设为公交专用道。若公交车高峰小时车次进一步提升40班次,其小时客运量为 40*48=1920人次/h,达到小客车单车道的1.82倍。此时公交专用道的人运输效率(单位道路空间内的客运周转量)将显著优于小客车车道:一方面,专用道可使公交准点率大幅提升;另一方面,据交通需求预测模型,40班次/h的专用道可分流约2000人次的小客车出行需求,间接减少小客车流量约500 pcu/h,进而提升道路的客流通行效率。因此,当公交车高峰小时车次达到40班次时,我们就有充分理由将一条车道设为公交专用道。

1.2 现阶段公交专用道的优化方向

1.2.1 基于集约化出行的准入扩容

公交专用道的核心是通过单位道路空间承载更多客流实现资源利用,校车和企业通勤班车等具备载客量大、人均道路资源占用率低的特征,符合专用道的功能定位,也应获得公交专用道的使用权。北京市在此领域的实践具有标杆意义,其明确将核载20人及以上的京籍大型通勤班车纳入准入范围,要求车辆近一年内无重大交通责任事故记录,且需为企业自有车辆或与本地客运企业签订包车合同的京B号牌车辆。企业可通过政务服务窗口或线上平台提交申请,使用期限长为一年,期满需重新核验。实施后成效显著,既提升了集约化出行的吸引力,也让专用道资源在非公交高峰时段得到充分利用。未来可进一步优化审核流程,例如接入企业班车运营数据实现动态核查,同时扩大准入范围合规校车等同类车型,进一步提高专用道的利用率。

1.2.2 从“固定设置”到“弹性调整”

公交专用道的合理性取决于公交优先与社会交通效率的动态平衡,而这一平衡需通过全周期的交通流监测与数据分析实现,避免一经设置终身不变的僵化问题。

在开设前,需构建多维度监测体系,确保开设后既能保障公交效率,又不加剧社会交通拥堵。在运营中,需建立常态化评估与调整机制。例如北京市自2023年起分三批实施71条共656专用道优化,通过长期监测发现部分路段平峰期专用道利用率不足30%,社会车道拥堵指数超1.5,遂将7条全天专用道调整为早晚高峰(7:00-9:0017:00-19:00)启用,并在公休日放开三环内多数专用道。

1.2.3 强化新建快速路的专用道配置

城市快速路作为连接居住区、商业区、交通枢纽的核心走廊,具有客流集中、通行距离长、干扰因素少的特征,是公交专用道的载体之一,规划阶段的前置布局可大幅降低后期改造成本。规划时应结合快速路功能定位差异化设计,例如,对于市郊联络型快速路(如北京阜石路、京港澳高速),可设置潮汐式专用道,早高峰启用进城区方向、晚高峰启用出城区方向,匹配通勤潮汐客流。

2. 公交快线的走向和停靠站选取

本文提到的公交快线是指广义上的公交快线,包括快速公交线路(BRT)和各种常规普线快车。

2.1 公交快线走向的创新性改革

公交快线的规划应打破常规思想,非主干线也可以开设大站快车,特殊场景下的区间车也可以是大站快车[9]。另外,快车也可以再有快车,这里以北京公交345快快和916快南华快车这两种为例说明。345快路从昌平城区经京藏高速开往德胜门西,中途在沙河下高速停靠沙河北大桥和沙河两站,但在早晚高峰时段会在顺高峰方向开行沙河不下高速的快车,进一步缩短昌平城区乘客的通勤时间。916快从怀柔汽车站经京承高速开往东直门枢纽站,但线路常规走向会在怀柔城区绕行,会延长居住在怀柔汽车站附近的乘客的通勤时间,于是,916快路的“南华快车”应运而生,“南华快车”从怀柔汽车站发出后将直接沿怀柔迎宾路向南,不再绕行怀柔城区,从而缩短部分乘客前往北京市区的时间。综上,公交快线的规划务必要灵活,不应只局限于少停靠中途站点。

1

2.2 公交快线的停靠站选取

对于公交快线的停靠站选取,王宁和杜豫川指出社区居民适宜步行距离为787m[10],朱宏和谢云侠等人的研究表明一般型站点的吸引距离仅有630m[6],说明距离站点630~800m 的出行者,选择在该公交站点乘车的可能性较小,因此,站点选址或站点附近公交线网有待优化,选取公交快线的停靠站时,除了要考虑站点的乘降量外,还应考虑其它低层级线路对所选站点周围地区的接驳能力。即分析备选站点的可换乘线路条数和通达度(以增大主线的辐射能力),本文暂且不展开分析。

3. 公交站点的规划与停车线画法

3.1 公交站点的位置选取

目前,此领域的研究较为成熟,简而言之,就是将公交站点设置在路口、出入口的下游不远处。落实情况也较好,以石家庄市南二环与建设大街交叉口为例,公交线路沿南二环辅路向西行驶时停靠“南二环建设大街口西”,沿南二环辅路向东行驶时停靠“南二环建设大街口东”,这样即可减少因停靠站点导致公交车赶上红灯的概率,即保障了公交运行的连续性,又减轻了因车辆临时停靠对路口通行秩序的干扰,同时也缩短了乘客上下车后的车辆启动延误,兼顾了客流集散效率与路口通行流畅性。

3.2 公交站点的停车布置

规划公交站点时,公交站台的停车画法往往被忽略,其实是相当重要的,停车可直接影响站台效率和站台能力,公交站台又是公共交通的一个子系统,站台的问题很可能影响整个公交系统的运行效率[11]

2

3.2.1 在站台划定停车的必要性

这里我们以北京市南三环内环主路的洋桥西站为例,利用北京实时公交数据库导出了在该站台停靠的11条线路(943除外)在20251027日(星期一)晚高峰17101730区间的到站情况,如下图所示:

3

遍历到站时间,得到5组集中到站时间段,如下表所示:

4

洋桥西站的站台停车较为合理,使其在高峰期秩序井然。从东到西依次为820848497679943849368内、300(内/快内)、973839

南三环内环主路的洋桥西站仅有11条线路停靠,其中包括日班次数较少的497路(59班),其余的665678973820等线路日班次数也仅有65班左右。该站台在工作日高峰期就如此繁忙,诸如六里桥北里和大北窑南这样的站台则更为繁忙。由此可知,在在站台划定停车是非常有必要的,而且要根据在站台经停线路的运营数据及时修正,以确保站台能力。

3.2.2 停车顺序的安排方法

在站台按确定各条线路的停车顺序的目的是提升站台乘降效率,便于客流疏散。当只有一个长站台时,具体安排方法如下:

1将发车间隔短、客流量大的线路安排在下游停靠,这样在高峰期才不容易堵塞其他线路车辆进站。

2匹配站台设施分布。将下车客流大的线路安排在站台两端或靠近过街天桥、地下通道出入口的位置停靠,以便于客流疏散。

3. 衔接换乘需求,相邻安排高换乘量线路。统计站台换乘客流数据,将换乘量大的线路相邻安排,缩短换乘乘客的步行距离,减少在站台内的折返,提升换乘效率。同时须注意安排顺序,比如当A线路有大量乘客在某站台换乘B线路时,应将B线路安排在A线路的下游相邻位置停靠,防止AB两线路车辆同时到站时B线路先驶离。

4新开设的大站快线应在上游停靠,并保证其与下游相邻的距离足够长。

5停车线间的距离也应依具体情况而定,比如某条线路在该站点上车人数较多

时应在其停车线后画导流线,并拉大其与相邻线路的停车之间的距离。影响停车间距的因素还有车辆长度等。

下面给出北京市的一些实例,木樨园桥西外环主路(西侧站台)由西东依次为:506656295472848300(外/快外)、368外。木樨园桥东外环主路由西东依次为:8398488209575097351954300(外/快外)、368外。

另外,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可以分两个站台停靠,其中,两个站台的停车均应该依照上述规则划定,可以将所有线路按规则分成两大组,然后分别在两个站台停靠。以北京南三环内环主路的木樨园桥东站为例,在东边站台停靠的线路:368内、5051665 943954,在西边站牌停靠的线路:300快内、848973820957839

3.2.3 停车现阶段的问题

3.2.3.1 规划僵化与年久失修

目前,虽然北京市的站台基本都实现了按或者分两组站牌停靠,但是普遍存在年久失修的问题,许多线并未随运营数据的变化而调整顺序。例如木樨园桥东外环辅路东侧站台由西东依次为9979366562300外、2687324,专130120。将324、专130两条新线路放在了下游外侧(如下图所示),显然是不合理的。有些站台还有一些已经改线或撤销的线路的原停车仍未,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。

5

3.2.3.2 规划失误与推进缓慢问题

目前只有极少数城市实现了站台按停靠,并且其中还存在规划失误的问题。以石家庄市为例,石家庄市有许多站点有十多条甚二十多条线路停靠,比如新百广场北站和北国商城北站。但石家庄市2024年才陆续开展公交站台按停靠试点工作,由于规划失误导致效果不理想(下文中以建设裕华路口站北行站台为例说明),试点工作终于20259月结束。

建设裕华路口站北行站台目前的停车按每组三条线路分了三组:上游:63651,中间:29、游11、游12,下游:21064。错误地将即将到达终点站而且发车间隔较小、下车客流较多的游11路和游12路安排在了站台中间停靠。51路在停靠建设裕华路口站时刚从裕华路驶入建设大街,且即将到达终点站省四院,51路的部分乘客必然会有需求换乘继续沿建设大街向北行驶的2路和64路,但错误地把51路安排在了南侧,2路和64路都在北侧,并未与51路相邻,不方便乘客换乘。29路由西北部的河北地大北院开往东南部的育才裕华路口,在北行的建设裕华路口站为单向站,29路停靠此站台时必然以下车客流为主,乘客们基本不会有需求换乘沿建设大街向北行驶的2路和64路。这三组线路中,还存在每组的三条线路上下车客流不均衡的问题,其他问题不再一一列出。按3.2.2中的规则并结合各线路路由分析可知,建设裕华路口站北行站台的正确停车应为:上游:6、游11、游12,中间:516410,下游:23629

结语:面对公交客流下降的现实挑战,提升公交系统的运行效率与服务品质,已成为推动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。本文以北京市和石家庄市为例,从公交专用道的科学设置与动态优化、公交快线的灵活布局与站点精准选取,到公交站点的精细化规划与停车线的系统设计,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策略。这些举措不仅着眼于技术层面的优化,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交通治理理念,旨在通过系统性效能提升,增强公交出行的吸引力与竞争力。既破解了当前公交运行中的部分痛点,更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样本。


本文转自公共交通资讯

说明:本网站发布内容和图片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归原作者所有,不为商业用途,如有侵权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删除。

  • 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