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我们
  1. 客服热线:
    400-0531-701
  2. 联系地址:
    济南市华阳路67-1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新商务港2号楼1单元5层

公交:是未来城市出行的“乌托邦”,还是触手可及的“下一站”?

发布时间::2025-07-17

在倡导绿色出行、缓解拥堵、提升城市活力的当下,“公交”这个概念,正从边缘话题逐渐走向政策讨论的中心。它究竟是成本高昂的“乌托邦”,还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“下一站”?

1

一、什么是“公交”?并非字面意义的“零成本”

业内普遍强调,“公交”并非指运营成本为零,而是指乘客在特定范围、特定群体或特定时间段内,无需支付车票费用即可乘坐公共汽车。其背后的核心逻辑是:将公共交通视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,如同公园、图书馆,其运营成本由政府财政、专项税收或特定基金承担,而非直接向乘客收取。

“这是一种‘转移支付’”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李教授指出,“本质上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,目的是通过降低甚使用门槛,化公共交通的吸引力,从而达成更广泛的公共政策目标,如减少私家车依赖、缓解拥堵、降低污染、促进社会公平等。”

2

二、 全球探索:星星之火,模式各异

“公交”并非全新概念,全球已有部分城市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尝试,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
1. 卢森堡:2020年开始尝试全民公交

为缓解日益加剧的交通拥堵问题,从202031日起,卢森堡公布所有公共交通,包括火车、电车和公共汽车会运营,成为全球乘坐公共交通的。

卢森堡模式象征意义,证明了全民的可行性。但其成功高度依赖极小的人口规模(约65万)、高额的税收以及作为富裕的特殊地位。这种模式对大型城市或财政能力有限地区的直接复制性较低。

2. 湖南常宁公交2008年开始的县级市“破冰探索”

据常宁市政府工作网,常宁公交自200871日开通,当地“把公交当作来做,公交自开通之日起,每天投入运行车辆50辆,日均载客量达到8千多人次,年载客量达到300多万人次,每年为市民节约出行开支”。截目前,有3条线路一直保持着乘坐模式。

常宁作为县级市,人口规模相对可控(城区约20万),公交线网和运营复杂度较低,财政负担相对可承受。其意义在于打破了“不可能”的思维定式,提供了小城市实践的样本,关键在于可持续性,需要长期稳定的财政承诺和的运营管理。

3

三、公交的挑战与隐忧

公交运营成本(车辆购置更新、燃料/电力、人员工资、维护保养、场站建设等)是巨大的、持续增长的刚性支出。即使当前有财政补贴,在‘’模式下,补贴金额将呈几何级数增长。在经济下行压力或财政收入波动时期,确保这笔庞大且不断增长的预算极其困难。需要建立长期、稳定、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,而非仅靠地方财政‘硬扛’。

模式可能导致客流量激增,公交运营压力剧增。如果没有同步的运力(车辆、司机)大幅投入和服务优化,极易导致拥挤、延误、服务品质下降,反而损害公交吸引力,形成恶性循环。新增运力的成本又将进一步加剧财政负担。

4

四、通向“未来”的可能路径:务实与创新

“公交”的未来不在于追求不切实际的“全民”,而在于探索更务实、可持续、精准化的公交出行与共享出行模式。

精准:对特定区域(如新区、交通薄弱区)或特定线路(如微循环、接驳线)实施。

企业合作:在规范管理前提下,吸引企业参与特定线路或车辆的运营赞助。

数字化管运营: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需求,优化线网和调度,提高资源利用效率,减少“无效出行”。

分步实施:采取试点先行、小步快跑策略,在特定区域、特定群体或特定时段进行试验,积累经验,评估效果(客流变化、拥堵缓解、环境影响、成本效益等),再决定是否及如何推广。

5

五、不是终点,可持续才是公交的未来

“公交”模式的根本目的是吸引人们选择公共出行,减少私人交通出行,这一愿景令人向往,但它绝非简单的“取消票价”。它是一场关于城市治理智慧、财政平衡能力、社会公平理念、交通系统效率,特别是公交出行品质提升的综合大考。当我们谈论“公交的未来”时,我们实际上是在探讨:如何用智慧化、数字化和可持续的方式,让城市公共交通成为城市生活中市民真正令人愉悦、不可或缺的“”。


本文转自公共交通资讯

说明:本网站发布内容和图片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归原作者所有,不为商业用途,如有侵权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删除。

  • 微信